魏又七

今夜明珠色,当随满月开。

《饱食穷民》读后感

这是2021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从2020年12月开始看,每天早上去食堂吃早饭的时候看一会,偶尔晚上在家的时候也能看上几页。断断续续的,一个月居然也看完了,真好。读完一本书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至少觉得算是2021年一个不错的开始。

知道这本书是三联编辑杨璐在微博推荐的,原书作者是日本有名的记者,这本书属于他的日本世相系列,属于他的记者采访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当今中国和三十年前的日本非常像。像到什么程度?在没有打开书之前我是无法预料的,结果才看第一个故事的时候,就完全被击中了,越往后看,越被全方位击中。如果不是书里面所显露出来的那些人名地名,我会以为这就是现在的某个公众号做的系列采访推文。

每一个故事都有击中我的深刻一点。第一节”饱食穷民“里有两个残忍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在证券公司的上班族A子,他勤奋、上进、有责任心,结果为了实现销售额而不知不觉债台高筑。第二个故事,关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好小伙B子,开出租、做销售、卖保险……尝试了所有的职业,发挥了所有的能力,短暂的风光过……但最后也是负债累累。这两个故事很残忍,因为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有着积极向上品质的人。他们没有能够依靠勤劳而获得应得的美好生活,这是残忍的一面。另一面,关于勤劳不能致富的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都走向了小微高利贷,导致最后债务越滚越大,高到无法偿还。可是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了小微贷款的无孔不入呢?想想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不是所有的app,无论是吃饭的、购物的、甚至是交通或者天气app,都在诱导你借钱、消费、继续循环。这样的情况,至少在十年前是不存在或者没有如今这样普遍的。为什么呢?是政策诱导?是阶级固化?还是资本已经完成了它的收割体系,小微贷成为它最细微的利爪,把所有可能的收益都攫取在萌芽时刻?没有答案,看完我也没有答案。也许这个和《半泽直树》里所说的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不一样,个人贷款无论何时都像陷阱,是一个有进无出的无底洞。

第一节还有两个故事是关于女性,无法控制疯狂购物而败坏家产的C子,陷入中产阶级生活泡影的银行职员D子。尽管日本家庭中的女性状况和中国还是很不一样的,但是这两个故事依然和中国的现状很相似。C子的故事很容易理解:从小生活不富裕,长大了有自己的收入了,同时还结了婚有了丈夫的收入,突然间可以支配的收入变多了,以往被压抑的购物欲望迎来大爆发,最终超出了自己的购买力,在小微贷的催化下变成可怕的债务。D子的故事则正发生在身边,看看小红书、大众点评、公众号……看看那些抓人的文案,仿佛你买了什么,你就可以转身变为中产。中产的梦境就在于你以为颠颠脚就能够到,但你会发现你不能一直坚持垫着脚,总有一天要垮掉。不过真要是说起来,我觉得D子的债务是最划算的,至少她真的享受到了高档的酒店、美妙的餐食、小众的活动,才积累下这样的负债。

在这一节的总结里,作者说到,现代人对财富不足的恐慌,对被社会抛弃感到不安,所以才会以过度消费证明自己的价值。现代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就像今天所看到的一个讨论“李永乐老师这么厉害为什么要在高中当老师?”如果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只以金钱为衡量标准,那么无论做证券、做销售、做银行、做家庭主妇,都会恐慌,心中不安。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证券行业的A子在描述工作状态时的一段话:“每天一上班就是翻报纸,把所有经济类的报纸全都读一遍,不管理不理解都要记住。然后在白天工作的时候再把这些内容原封不动地复述给客户,以此来说服他们买,说服他们卖。领导总说要学习,结果一天忙到晚,根本没有机会吸收和理解。”我回忆了一下以往在所谓“金融”行业的工作感觉,每天都是那样的忙碌,却一无所获。我也想起了最近过劳猝死的拼多多员工,想起原先有一个猫扑论坛为了非常虚无缥缈的引流计划而浪费了全公司程序员整整一年的时光。再想想现在的自己……算了现在的自己也没什么好想的,只是周围充斥着买房、鸡娃、升迁等等这样的氛围,很难独善其身,也往往看不清自己的内心。

比起这一节,后面两节的故事显得没有那么打动人,但是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第二节写程序员,太明白了,现在不就是资本大厂垄断着我们的生活嘛。那么身为大厂机器中的螺丝钉,那些程序员的生活,和书里写的没有分别。只不过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他说写程序会上瘾,因为非黑即白的反应,想要找到报错原因、修改并解决它的心态,会让你一直坐在屏幕前,与电脑对话。以前我没有想到过这一点,看完这本书的采访解读之后,一下子就能明白这种不分白天黑夜的瘾。也明白了拼多多为什么用40万招一个人往死里用而不是用20万招两个人慢慢磨。效果不一样的,持续的对话一定比两个人初级的交流有价值(当然不是赞成它这种做法因为太压榨人了)。第三节写呕吐的女人,虽然我不会为了身材做这样大的牺牲,但哪个女性没有接受过形形色色的男性凝视呢?现在想起以前陌生的男同学和男亲戚毫无缘由对你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时候,为何选择忍气吞声?简直没有任何道理任由他们这样的无理指摘。以及早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遇到会在公共厕所呕吐的女同学了,还是学习成绩非常非常优秀的那种女同学。有如此聪慧的大脑尚且需要忍受这样的痛苦,可见女性的生存环境残酷(当然也不是搞性别对立只是阐述一个基本事实)。

而后记里的内容同样是触目惊心的,虽然篇幅短,没有前面的故事那么多角度的分析,但是依然因为事实的鲜活而直击心灵。无处不在的成瘾现象,塞入口袋无法轻易打开的心灵(这里让我想起了反转审判的游戏里重重枷锁束缚的心灵),不允许失败和生病的社会(想想难请的病假、因为一次考试或者找工作失利就会跳楼的人们,这不是因为他们脆弱,而是社会不允许大家放慢脚步、偏离轨道),渴望爱而不得的孩子通过极端方式吸引注意力,大家都戴上虚伪的面具去扮演美好的人格……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身边,存在于过去,存在于未来,一直不能消解。

最后想把这本书译者的译后记贴出来给大家。不知道此书在国内的知名度如何,但译者的选书眼光我很钦佩。这本书不说是恰逢其时,也至少是让人读完感同身受。如果此时的我国是三十年前的日本。那么现在的日本:高度老龄化,社会淡漠,大城市的压力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没有丝毫转变……这,是否会是我们三十年后的模样呢?

 

译后记

斋藤茂男是日本著名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一名广为人知的纪实文学作家。熟悉日本电影的读者,可能还对日本著名导演木下惠介执导的《父亲啊,母亲啊!》记忆犹新。这部以青少年犯罪为题材的电影,就是改编自斋藤茂男的同名纪实文学作品。

斋藤茂男于一九二八年出生于日本首都东京,一九五二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同年进入日本两大通信社之一的共同通讯社。在共同社工作期间,他成功发现刑事案件“菅生事件”的嫌疑人并抢先其他媒体进行了独家报道,轰动日本全国,并因此获得一九五八年首届日本记者会议奖。一九八三年,他多年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成就受到行业肯定,获得日本记者俱乐部奖。

记者的使命,是客观、真实、准确地报道,传达新闻事件的真相。然而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他的目光却从未停留在新闻事件本身,而是着眼于新闻事件背后的当事人,从他们的感情、思想、内心世界剖析出深藏在日本社会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然而想要做到如此深入的分析并非易事。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不仅要查阅大量资料,还需要让采访对象彻底放下戒备、敞开心扉,甚至让他们将自己的私生活和盘托出。在这点上,他无疑获得了十二分的成功。无论是面对自动化浪潮洗礼下的劳动工人,还是少年暴走族,抑或是因丈夫忙于工作无心顾家而独守空闺的妻子,他都能作为一名成功的提问者和倾听者,引导出对方的心声。有读者评价他的著作说,阅读他的纪实文学,就像在观看一部用了偷拍手法拍摄的纪录片,仿佛可以窥视到受访者的私生活一般。

在以超人般的精力从事记者工作的同时,从一九七五年出版首部纪实文学作品《超大型企业和劳动者》,直到一九九九年因癌症去世,他共出版纪实文学、采访笔记等各种著作近三十部。其中,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间由岩波书店出版的十二本纪实文学作品集《日本世相》系列,不仅是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记者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一幅刻画了日本社会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直到泡沫经济破灭的真实写照。

这本《饱食穷民》即是纪实文学《日本世相》系列的作品之一。

虽然本书在国内出版距原作在日本上市有近二十五年的时间差,书中所述的不少事情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甚至更久,但读过本书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如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书中所述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比如,日本当年盘踞在车站前的小微贷,如今早已将阵地转移到了手机和互联网上。日本当年红极一时的自我启发活动,如今也包装成精美的个人提升、企业培训课程粉墨登场,令许多企业管理层与普通白领趋之若鹜,不惜花高价去学习。从近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996工作制”中,译者也仿佛看到了很多日本上班族日夜拼命工作的身影。

在著名搜索引擎搜索“进食障碍”等关键字,会得到多达数百万条结果。除了患者间进行交流的网络社区、讨论组,还有很多患者亲述经历的文章。译者在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关于这一疾病的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到,国内这一疾病的患者也以女性居多。

日本社会曾经历过的事情,如今有一些或原原本本,或改头换面,或多或少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日语中有句谚语,叫“人の振り見て我が振り直せ”,意为要多看别人的行为举止,学习他人的优点,多多自省,提高修养。而中国的《旧唐书·魏征传》中的名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翻译处理中,这句日语谚语通常参照《旧唐书》的名句译作“以人为镜”。

对于我们来说,这本写于三十多年前的纪实文学不应是“隔岸观火””事不关己”,而应是一面照出我们自己得与失的“明镜”,值得我们更好借鉴。

作者在本书的“追踪采访”章节的末尾处向每个读者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

书中的一个个事例看似纷杂,但其实都贯穿着同样的设问。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佐地健一”们,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村林恭平”们,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寿美代”们……他们每个人都在饱食时代的驱赶下随波逐流。

在作者偷拍般的笔触下目睹一个个采访对象的人生跌宕后,译者不禁思考,人是否难逃终将被社会改变、迷失自己的命运呢?

宫崎骏导演的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无面男,在充满欲望的环境中失去了自我、任凭外力摆布,最后没有得到充实,仅留下了无尽的空虚。而只有拥有并坚持住自己信念的千寻和白龙,才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成功找回了自己。

在这样一个汹涌前行的饱食时代,我们是否也需要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思考自己的信念呢?

王晓夏

 二〇一九年六月


评论

© 魏又七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