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又七

今夜明珠色,当随满月开。

《他改》读后感

这本读得奇快,三百页二十万字的篇幅,一个辗转难眠爬起来的晚上就读完了。从内容上讲,是一部很精彩的长者传记,非常充分地满足了读者猎奇窥探的心理;同时由于它的背景与我们的成长如此息息相关,每个人结合着自己的人生,都能读出不同的况味来。因为必然会触发敏感词系统,所以我只谈谈非政治部分的感想吧。

这本书让我对长者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的认识多建立在戏谑的基础上,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哪怕他不去当最高统治者,也依然会是一名出色的机械工程师。他专业,因为有上海交大完整四年的本科学习,有食品厂、汽车厂、机械研究所几十年的扎实工作经验;他博学,儿时父辈的传统文化熏陶,书法和音乐的艺术底蕴,大学期间英文课业优秀,赴莫斯科学习时练就了俄语,会拉二胡,唱京剧,指挥演奏;到后来跳交际舞,唱歌剧,弹奏尤克里里。不去看他的身份,只看他的本领,哪怕放在现在,也很难有人能这么全面,更遑论在那个年代。国学功底,理工出身,语言大师,怎么评价都是精英,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传记里关于学习的内容我印象很深,长者第一次去拜访一位崇敬已久的老师,发现老师即使已经名声斐然,仍然在不停地学习。这种精神在他的一生中都是很重要的。上学时拼命学习专业知识自不必说,工作后各种情形下向别人请教知识、突击学习,工作停顿了就学,人生停摆了还学,功成名就了得闲的时候依然学,这种好学从字里行间读来是不虚伪不做作的,是发自内心有对知识渴望的。这点让我很讶异,哪怕波诡云谲的斗争牵扯了很多精力,剩余的一点空间里,学习依然是他的兴趣和快乐所在,这是非常珍贵的品质。想想自己呢,是不是现在很多时候都在消磨时光、娱乐至死呢。

长者在卸任后回到自己曾工作过的杭州二院,在座谈时曾对自己的生涯做了一番总结,其中有几句话很值得回味。他说;“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这句话听过很多次,但结合这句话的出处来看,更能体会它的内涵。还是讲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段吧,就是完成长春汽车厂动力改造的重大项目后,长者其实很受到赏识,也很有几率进京的,然机缘巧合,被安排到武汉研究所去工作。从短时间看是蛮失意的,甚至不如回上海呢;但放在那个年代之下,以及知道那个年代下的北京是怎样的漩涡中心之后,不免又要庆幸武汉远离了太多的不安是非。所以年轻人啊,一时的得失不那么要紧,要紧的是在起起伏伏的波浪里,你是否一如既往有一颗向上的心。

那说到这里不免又要提到长者上一段在长春汽车厂的工作经历。中间动力系统从煤炭切换到原油的改造任务让我记忆犹新。当时面临的是煤炭短缺、苏俄专家全面撤走、马上就要过冬,动力切换任务要求在3个月之内完成,确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确实是一贯的作风。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敢挑起这个担子,已经不是常人之勇了,最终还真的完成了这项任务,更是专业+管理的奇迹之作。我设身处地去想,我做不到,所以很敬佩能做到的人。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艺术和幽默吧。时代环境造就也好,个人能力超群也好,幽默的品质和对艺术的热爱永远能够支撑着一个人走漫漫人生路而不被击垮,那些战火纷争中、冰天雪地里艰苦的日子,那些墙角靠边站、郁郁不得志的日子,哼两句歌,翻两页书,懂得消解,才能重塑。还有就是信心吧,看他在美国大学里的演讲,看他经常说话时不时蹦出一个英文单词,看他毫不怯场讲新学的粤语,他把持逻辑的同时,他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随心所致。不懂不装懂,自信的人才能做得到。这不是地位完全能赋予的,看这本书,我有着羡慕、钦佩和自惭形秽;但也觉得自己尽管渺小,却依然有着无限的希望。


评论 ( 2 )
热度 ( 1 )

© 魏又七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