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又七

今夜明珠色,当随满月开。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阅读小说的速度果然是大于其他一切文体。上一本人物传记好歹还看了大半天呢,这本小说十几万字,一晚上就看完了。看到后记里作者说花了十一天一点不卡地写完这部小说,我再次为他的凡尔赛流泪——上次流泪仿佛还是在说他大学时期不想搞毕设于是搞出了风起陇西,十一天啊,人比人真的气死人,这家伙写起东西来真的不讲道理。

读它的起因是非常偶然的,只是恰巧在微博上看到一张它在腾讯视频的立项海报。海报漂亮极了,是近几年很盛行的淡雅水墨风,画面上有一颗半剥壳的荔枝,一半是清甜圆润的莹白果肉,一半是斑驳破碎的深红外壳,点点坠落汇集成一条艳红的道路,注解那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看海报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雅致又深邃。



其实整本书就是注解这句诗了,由一首诗延伸出一个故事,把这个故事想全了写白了做实了,这部小说也就落地了。马伯庸这个人仿佛是从唐朝穿越过来的,已经写了那样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现在再看他写荔枝使的故事,十一天写完,举重若轻。前者是仿着美剧反恐24小时架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结构,但怎么在古代建立起时辰的紧迫感,除了他我想不到还有谁能写出。相比之下,荔枝使的故事因为篇幅所在,故事情节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也少了许多谋略计算,不那么刺激也不会那么费脑。主人公李善德和他的职场好友韩承、杜甫构成的铁三角,被迫接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架构不禁让我想到了半泽直树。杜甫正义忠心又不得志,韩承是高层消息小能手,李善德点了算数的技能树,结合杜甫给他的精神力量和韩承带来的信息价值,最终完成了使命。

主线故事的架构很清晰,种荔枝树的姑娘、提供物资的商人以及其他几个配角也都刻画得有棱角。可惜没有给商人一个最后的交代,这是我读此书唯一的遗憾。主旨也很清晰,当然是要批判这种劳民伤财的宠妃举措,当然是要指责这种推诿扯皮互相攻讦的职场氛围。然,相比于死里重生的张小敬,我们的主人公李善德的思想转变到底还是生硬了些,不过已经足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它首刊登能在《收获》这样一本杂志上吧。

最后还是惊叹于他对灵感的完成,对素材的把控。前两天我还翻出了茅盾奖的《茶人三部曲》,兴致冲冲地打开,不到半天就关上了。虽说是冲着近代史背景下的茶叶故事去的,但实在是科普气息太重情节又太陈旧,动不动三四页都是茶叶文化渊源的介绍,剧情无非就是大宅门、京华烟云之类。读一些背调资料很详细的历史系小说,可以发现大部分作者都很难克制自己科普的欲望,想把自己所有查到的资料都写上,但这样的后果是破坏了情节,也没有太多收效。能像马伯庸这般,润知识点于情节之无形的,珍贵又难得。这本书一开头我就获取了一个很冷门的知识点:原来各类使都是唐明皇在冗余的官僚机构之外随意设立的,既有荔枝使,还有鱼干使,而我之前看贡赐之间里提到的茶叶使,也算是其中一种了吧。如果不对唐史有全面的把握,应该是很难了解到这样的背景知识。希望他继续多写写,我也多看看长见识。

以上。读短篇真的让人心情愉悦,很容易获得满足感。我想我要告别七八百页一百万字的大部头一段时间啦。


评论
热度 ( 6 )

© 魏又七 | Powered by LOFTER